瓷坊資訊
古樸典雅絞胎瓷藝術發展歷程 |
||
作者:dyyjtc 來源:本站 發表時間:2016/8/30 15:33:11 點擊:7509 |
||
當陽峪絞胎瓷始于唐朝后期,盛于北宋,以胚胎著彩稱著于世,被譽為:“絞胎瓷之鄉”的當陽峪更是與景德鎮、德化、耀州并稱為中國“四大瓷都”。宋靖康之變后,當陽峪瓷器生產中斷,絞胎瓷技藝從此失傳。如今,北宋的絞胎瓷器存世僅六十余件,多收藏于日本、英國博物館。
絞胎瓷又稱“透花瓷”,在中國陶瓷界享譽很高,是山陽文化的一顆明珠,除了瓷器本身的欣賞收藏價值外,其內涵價值也是其它瓷種所不能替代的。
據歷史記載和學者考證,絞胎瓷器的燒造起源于唐,興盛于北宋,產于焦作當陽峪。北宋時期,當陽峪與當時的江西景德鎮、福建德化、陜西耀州并成為中國“四大瓷都”,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產場地,遺址現存有宋代崇寧四年的《德應候百靈翁之廟記》石碑,上載:“當陽峪時惟當陽工巧,世利瓷器,埏埴者百余家,資養者萬余戶”,可見當時規模之大。絞胎瓷器,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制瓷技藝的發明與創造,代表著中華陶瓷文化的重要一頁。
絞胎瓷器外觀古樸典雅,花紋在制胎中預先形成,不飾雕琢,混然天成,成品瓷質軔性強,敲擊聲音清脆悅耳。絞胎瓷制作工藝極為復雜,工藝流程多,每
道工序要求嚴格,與其它制瓷方法截然不同,道道生產技藝都反映了古人聰明智慧的結晶,其獨特的手工技藝,是現代技術難以替代的,是我國制瓷技術極其寶貴的一項歷史遺產。制作中對空氣溫度、濕度要求相當嚴格,燒制中的溫度火候要求極高,每件作品都有其不同的紋理特色,其紋理結構只有相似沒有相同,花紋表現多種多樣,表里如一、內外相通、栩栩如生,千器千面,每一件都是絕品,不可復制。 尤其是仿古絞胎瓷罐,羽毛紋絞胎瓷小碗和絞胎瓷瓶,飾件精美,產品獨具神韻,釉面光亮,色彩協調,紋理對稱,仿制出了北宋當陽峪絞瓷胎的神韻,受到了國家和省市陶瓷專家的高度評價及陶瓷收藏者的青睞。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陶瓷首席專家葉喆民先生對文獻絞胎瓷大加贊賞,在《焦作陶瓷史料之輯》中題詞“國寶當陽峪,神奇絞胎瓷”;我國著名考古學者李庚研究員稱文獻絞胎瓷“宋瓷精韻”、“當陽遺脈”。 絞胎(絞釉)瓷顧名思義是將白、黑或白、褐兩種顏色的胎土,相間揉和在一起,拉坯制作成型。由于絞揉的方式不同,胎土上出現的白黑或白褐相間的紋理變化多端,或如木紋、或如鳥羽、或如行云流水,或如朵朵鮮花。再施上一層透明油焙燒,便成了絞胎瓷。所以,絞胎瓷亦稱“絞泥瓷”、“攪胎瓷”和“透花瓷”。
絞胎(絞釉)瓷是唐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的一個特殊品種,由于工藝復雜,制作難度大,其產品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。據考古資料分析,河南鞏縣窯、陜西黃堡窯等燒制絞胎(絞釉)瓷始于唐代中期,衰亡宋末,絕跡于元代.
其釉色有黃釉、白釉、青釉、綠釉、藍釉、三彩釉等。其中以黃釉居多,三彩釉最少見。唐代黃釉居多,宋代白釉居多.
絞胎(絞釉)瓷釉面稀薄,而且是低溫釉,所以,胎釉緊密度較差,釉面都有極為自然的細小蠅翅狀翹片和有剝落現象。這種現象唐代絞胎(絞釉)瓷更為明顯。 |
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