瓷中君子絞胎瓷的前世今生 |
||
作者:dyyjtc 來源:本站 發表時間:2016/8/30 15:37:08 點擊:4779 |
||
胎瓷以“花紋出胎骨、天然去雕飾”,在北宋時已享有盛譽,其表里如一、內外通透的特性在陶瓷王國獨樹一幟。器型百變、釉色天成,絞胎瓷則是從胎土上別具匠心的陶瓷藝術奇葩。同時,它又是唐代河南鞏縣窯燒造的,繼唐代白瓷與唐代三彩之后又一個聞名世界的陶瓷品種。絞胎陶瓷的出現,沖脫了隋、唐以前單調青白兩色瓷的束縛,開啟了陶瓷的色彩篇章。
1、“絞”出變幻無窮的盛世風華 顧名思義,絞胎陶瓷是將不同的胎土像絞麻花一樣絞制,最終呈現一種特別的風貌。通常是用兩種或三種不同顏色的瓷土,一般主要是白色與褐色,或白色與褐色或青色,分別制成泥條,然后再像絞麻花或絞花卷饃一樣將它們絞在一起,制成新的泥料,直接拉坯成型,或切成片狀來拼貼或鑲嵌使用的一種陶瓷器。 這種制瓷工藝,可以做出幾形紋、回形紋、團花紋、菱花紋、鳥羽紋、云紋、流水紋等各種美麗的紋路,變幻無窮,具有非常明顯的藝術特色。它往往與劃線填彩、拼貼及鑲嵌工藝一起使用,使制作出來的器物紋飾非常精美漂亮。 絞胎工藝最早出現于唐代。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,一種是受漢代漆器的木紋工藝影響而發展起來,另一種說法是受唐代金銀器紋飾的影響而創造的。 2、絞胎品牌響徹唐宋 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,絞胎陶瓷最早出現在河南鞏義窯,這種制造方法從唐代開始,一直到宋金時期都有燒造,元以后漸趨沒落。在唐代,生產絞胎陶瓷的窯口除了河南鞏縣窯外,還有山東淄博窯、陜西黃堡窯等,五代時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區的越窯、山西介休窯等,北宋到金代則有河南焦作當陽峪窯、江西吉州窯、山西渾源窯等。 唐代的絞胎陶瓷實用器非常多,形制主要以碗、盤、杯、缽、壺、硯、枕、罐等小件為主,其中可見使用磨痕,偶爾也有俑之類出現。 唐代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單色釉,以黃釉較多,也有綠釉或單色釉中加彩的,但一般較少見。其中有一種細絞如頭發絲般的絞胎器工藝非常精妙,可惜完整的難以見到。絞胎也有不上釉的,如常見的綞丸、絞胎硯等。 在唐至五代時期,鞏縣窯絞胎陶瓷就有裴家、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現。宋金時期,河南焦作的當陽峪窯的絞胎也是名噪一時。當陽峪窯與唐代相比,胎土更細膩,溫度更高,瓷化程度也更高。主要以白、黑兩色胎土為主,施透明釉。當陽硲窯絞胎的紋飾主要以羽毛紋為主。做工與燒制都很精細,也是我國宋金陶瓷的一個杰出代表。 宋金以后,由于戰亂與國力的不斷下降,當陽峪窯火衰退,至元時絕跡,絞胎陶瓷完全沒落了。 上個世紀以來,絞胎陶瓷在中國重新得到關注。如今,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,又在它的故鄉起死回生。 |
||
|
||